国内库存高价格低为啥还大量进口?中国大米进口创历史新高!-微资讯

来源:世界农化网时间:2023-03-01 22:10:07

大米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,2022年我国稻谷产量20849万吨,同比下降2%;大米进口量达619万吨(相当于880万吨稻谷),创历史新高,超进口配额87万吨。

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,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数量激增,超2021年123万吨,增长24.8%。众所周知,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,国内稻谷供需宽松,陈粮库存压力大,稻谷和大米价格低迷,为何还要大量进口大米?

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我国大米进口数量激增并非短缺。我国稻谷连续多年丰收,且库存处于高位,与小麦共占总库存比例的70%以上,口粮自给率超过100%,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目标。


(资料图片)

其次,我国稻谷市场供需整体宽松。2022年我国稻谷产量虽因极端天气小幅下滑,但仍连续12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,库存充裕,消费相对稳定,稻谷市场供需整体宽松,水稻价格相对平稳,优质优价特征明显,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黑龙江相继启动托市收购,截至目前,五省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018万吨。
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

第三,从用途来看,我国进口的大米主要是碎米,基本用于饲料加工,一小部分的食用大米也主要是用于品种调剂。

此外,大米作为玉米的饲料替代,由于今年国际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快速上涨,国内饲料需求增长,从而加大了大米、高粱等进口数量,弥补饲料和工业用途上的紧缺。2022年大米进口的增长主要来自碎米,全年碎米累计进口占比约六成。

最重要的是由于国内外大米价差较大,进口成本优势明显,且大米作为金融化程度比较低的口粮品种,全球大米供应充足,价格相对稳定。

经济日报此前撰文《确保大米进口″两个安全″》:大米进口增加可以优化国内供给结构,在确保大米进口安全的同时,要防止影响国内大米产业安全。

进口大米成本低是刺激我国企业进口大米积极性的重要原因。疫情发生以来,小麦、玉米等粮食品种价格持续高位运行,但大米价格相对稳定,被称为全球粮食市场的″稳定器″。2022年受高温干旱、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,全球大米价格虽然连续多月上涨,但涨幅明显低于小麦、玉米价格。而且,国内外大米价格存在倒挂现象,进口大米到岸价格低于国内大米价格,进口成本优势明显,激发了我国企业进口大米的积极性。

确保粮食安全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,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。大米进口激增是否会冲击国内大米市场,影响国内大米产业安全,这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。为了避免国际低价粮冲击国内市场,确保国内大米产业安全,多年来我国对大米进口实行配额管理,大米进口配额一直保持在532万吨,配额内进口关税低,配额外进口关税高,这相当于为国内大米市场建立起″防火墙″。

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2022年我国提高了水稻最低收购价,在秋粮上市之际,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湖北等主产区已经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收购,确保农民″有粮卖得出″,但是,一定要防止″洋米入市、国米入库″现象发生。

我国持续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,构建大米进口多元化格局,确保进口安全。我国大米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越南、泰国、巴基斯坦、柬埔寨、缅甸、印度等国家。为了确保大米进口安全,我国持续推动进口来源地多元化,提高全球大米议价能力,确保大米买得到、买得起、运得进。

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,我国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以国内供给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。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实施″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″战略,持续提高水稻产能,不断挖掘水稻增产潜力;另一方面要贯彻″减损就是增产″的理念,推动水稻全产业链节粮减损,如在加工环节,通过修订大米国家标准,引导企业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型,提高大米出米率,充分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,实现绿色增产。

标签: 相对稳定 进口关税

图文推荐

热门文字

标签

精彩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