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人口均衡是首都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基础,交通建设是首都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媒介,人口与交通对首都的经济、社会、环境、科技、文化多维协调发展具有复杂性和长远性的影响。精准施策,促进北京人口、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,是贯彻新时期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○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落实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16年-2035年)》的重要举措。
积极发挥首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,全力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以科技创新驱动首都城市协调发展。首先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加快完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建设,建设世界一流研发机构与科学中心,建立与国际合作接轨管理运行新机制,充分发挥高水准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作用,推动科技资源融合创新发展。其次,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,将青年人才的培育作为人才建设重点,改善和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。再次,优化创新空间布局。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切入点,推动“三城一区”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,推动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,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科技合作,促进区域创新链、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、优势互补。最后,优化研发创新生态环境,加强首都对全国创新的辐射效应,打造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、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集聚区,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。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,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。通过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,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,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,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,提高对早期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支持力度。
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承载力。现阶段,北京人口规模整体控制稳中向好,已达到总体规划的阶段性任务。截至2020年,北京常住人口规模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,得益于北京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以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为目标,通过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产业,有效带动了人口调控,持续优化调整人口结构。下一阶段还应通过完善政策,在现有积分落户管理办法的基础上,鼓励外来人口在城市发展新区落户,合理规划郊区住宅区的分布,提高发展新区周围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质量。
优化健全人才保障机制,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。在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,北京市积极顺应人才形势变化,在2021年7月出台《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》,为重点领域提供精准人才支持。精准提升大学生人才储备,从生活支持和职业发展上共同发力,完善大学生落户制度,推进青年安居计划。推动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工作,强化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中关村孵化园的承载价值,转变留学生选拔、培养目标,提升北京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,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怀程度,分级分类做好社区和居家适老化改造,做好城市道路优化,提供安全、便捷、舒适、可及的设施和服务。
注重区域规划与交通体系的配套,引领促进各城区协调发展。在推动城郊新城区的发展过程中,应同时考虑区域规划和交通体系的适应配套,及时布局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,协调联动城市土地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,引导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。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体系建设,尤其是市郊铁路的建设,形成周边小城镇和中心城区之间快速互通的通勤通道,缩小通勤时间,增加开行频次;通过统一对郊区已建成的部分道路提质升级,提高周边郊区小城镇的道路通达性,扩大交通的有效供给,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,补充城市交通短板。此外,在当前已经建成的环路基础上,通过道路改扩建增加放射状连接道路,提升城区内交通路网密度,提高城区外往来交通速度,科学合理地配置铁路资源,降低城市运行成本,从而提升城市空间转换效率,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往来互动,实现城市高质量协调发展。
持续优化交通出行结构,助推绿色交通出行需求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,建设绿色出行交通网络,实现道路设施、轨道交通、公交线路、非机动车系统网络的有机融合,提倡居民由私家车向公共交通、电动车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转变,着力打造出行方式多样化与绿色化。同时,深化居民绿色出行理念,着力助推绿色出行需求,提升绿色出行比例。大力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新能源化,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,不断降低交通污染碳排放。
(作者单位: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)
标签: